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应祸福避趋之。”每当读到这句诗,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虎门销烟。是的,正因为如此,他被誉为“世界禁毒先驱”。然而,可能大家并不太熟悉的是,林则徐其实也是一位水利专家,曾在中国治黄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林则徐(1785年—1850年),字元抚,又字少穆、石麟,福建省侯官(今福州)人。清嘉庆十六年(1811年)进士,嘉庆、道光、咸丰三朝元老。他从政为官四十年,从道员起官至总督,先后担任盐运使、按察使、布政使、河东河道总督、江苏巡抚、湖广总督、钦差大臣、两广总督、云贵总督等职。他提倡经世之学,历经沉浮不改初衷,深受后人敬仰,《清史稿·林则徐传》评价他“所莅治绩皆卓越”。
林则徐像(资料图片)
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历史。林则徐的一生,是为民服务、彪炳千秋的一生。他的诸多优秀品质,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。
林则徐的前半生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林则徐出身于文峰林氏,为福州的文化世家。其父林宾日,清嘉庆侯官岁贡生,是当地的教书先生;其母陈帙,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。林则徐的启蒙教育来自父母,以父亲影响最为深远。林宾日思想开明,安贫乐道;其母陈帙心地善良,扶危济困。因家庭子女众多,林家生活一直非常困顿,有时三餐都难以为继。虽处于困境,但由于父母悉心呵护,加之良好的家风家教,林则徐9岁就能写文章,14岁考取秀才。
少年得志,鳌峰求学。林则徐考中秀才之后,即入福建省当时最高的学府——鳌峰书院求学。当时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是一个进士出身、崇尚“经世致用”思想的封建士大夫。学习期间,林则徐结交了一些有共同志趣的友人,如陈寿祺、梁章钜,二人皆为志向远大、用心于世之人。因此,在书院学习的七年时间里,林则徐树立了经世致用为苍生的人生信念。
书院七年,心系民生。嘉庆九年(1804年),林则徐参加乡试,考中举人。年底,新婚燕尔的他离开家人前往京师参加会试但名落孙山。在此期间,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,负责商贩洋船来往、米粮兵饷的记录工作。因能力出众,林则徐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。张师诚将其招入幕府,悉心指点,并鼓励、支持他求取功名。嘉庆十六年(1811年)春,27岁的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,终于如愿以偿,榜列第七十四名,赐进士出身,入庶常馆,人生道路从此改变。
治水生涯也无涯
在林则徐漫长的官宦生涯中,治水几乎贯穿全程,编撰了影响深远的水利专著《畿辅水利议》。他治理浙江和上海的海塘、太湖流域的主要河流,治理运河、黄河、长江。即使在被贬戍伊犁期间,林则徐仍以“宠辱皆忘”的胸怀关注民生,疏浚水源,兴修水利,先后修建了“坎儿井”和“龙口水渠”,新疆百姓称之为“林公井”和“林公渠”。